文/阿甘
來源/萬點研究

【本文約4650字左右,換擋常規速度閱讀完、增速大約需要您7-9分鐘。踩剎車专业配资财经网感謝您的行主關注!】
9月23日,換擋浙商銀行早盤股價一度跌破3元整數關口、增速最低觸及2.97元,踩剎車收盤公司股價回升至3.05元,行主單日微漲1.33%。換擋
與7月10日創下的增速年內高點3.84元相比,浙商銀行股價兩個月內累計跌幅超過20%,踩剎車走勢顯著弱于大市。行主而自2019年A股上市以來,換擋該行股價始終未能突破首發日的增速5.58元高位。
股價是踩剎車長期價值的稱重機,股價承壓業績層面亦不容樂觀。半年報顯示,浙商銀行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32.48億元,同比下降5.76%;實現歸母凈利潤76.67億元,同比下滑4.15%。這也是該行自A股上市以來,首次出現中期營收與凈利潤雙雙負增長。
中報透視:主動降速還是增長乏力?
2025年上半年,浙商銀行“換擋”陣痛加劇。
截至2025年6月末,浙商銀行總資產達3.35萬億元,較上年末微增0.63%;發放貸款和墊款總額1.89萬億元,增長1.69%。總負債3.14萬億元,微增0.62%。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浙商銀行吸收存款表現較為亮眼,余額為2.0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47%,顯示該行在負債端仍具備一定穩定性。
收入結構方面,上半年浙商銀行營業收入同比減少20.31億元。其中,利息凈收入230.46億元,专业配资财经网同比減少5.96億元,降幅2.52%,主要受生息資產收益率下行拖累。
生息資產方面,上半年浙商銀行貸款及墊款利息收入為376.11億元,較2024年同期減少33.43億元,平均收益率從4.62%下降至4.02%;生息資產總額的平均收益率也從3.94%降至3.47%。利息收入減少規模超過利息成本下降規模,最終導致利息凈收入同比降低。
凈息差方面,上半年浙商銀行凈息差為1.69%,較2024年末下降2個BP。相比之下,國家金融總局公布數據顯示,上半年銀行業凈息差平均降幅為10個BP,浙商銀行的息差韌性略優于行業平均,但資產收益率整體下行趨勢仍未扭轉。
非利息凈收入表現更為低迷,上半年浙商銀行實現102.02億元,同比下降12.33%。該行投資收益為65.13億元,同比增長16.51%。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22.93億元,同比下降17.64%。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從去年同期盈利18.98億元轉為虧損6.15億元,對非息收入造成顯著拖累。
縱向來看,wind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中期,該行非利息凈收入分別增長53.90%、8.88%、25.70%。投資收益成為驅動該行非息業務增長的關鍵變量,同期該行投資收入分別為53.92億元、31.59億元、55.9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67.06%、-41.41%、76.95%。波動幅度較大,反映出該部分收益穩定性較弱。
對于浙商銀行的業績下滑,該行召開的2025年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行長助理侯波對“雙降”作出了回應。他指出,一方面,浙商銀行在過去三年中資產與營收增速較快,今年初基于對宏觀環境的判斷,主動調低了增長目標,更注重發展質量而非速度。
另一方面,該行正持續推進“低風險、均收益”資產結構轉型,壓降了房地產、網貸等高收益高風險資產,同時增配央國企貸款、住房按揭等低風險資產,導致資產端收益水平有所下行。
Wind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浙商銀行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12.14%、4.29%、6.19%,與民生銀行、浦發銀行等部分股份制銀行相比這些股份制銀行同期營收連續三年呈現負增長,浙商銀行整體增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顯示出一定的業務韌性和增長能力。
若將浙商銀行與一些業績表現更為突出的區域性銀行對比,則其增長態勢則顯得并不突出。以杭州銀行為例,2022年至2024年,該行營收增速分別達到12.16%、6.33%、9.61%,凈利潤增速更是高達26.11%、23.15%、18.07%。
2025年上半年,杭州銀行實現營收、歸母凈利潤“雙增”,營收同比增長3.90%至200.93億元,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16.66%至116.62億元。在相似區域經濟環境下,2025年上半年兩家銀行經營態勢有所不同。
對于下半年展望,侯波表示,優質資產競爭仍將持續,資產收益率預計進一步下降;負債端存款定期化趨勢難以迅速逆轉,負債成本降幅收窄,凈息差依然承壓。這一背景下,浙商銀行未來業績增速何時實現有效復蘇,仍需時間觀察。
對公資產質量改善,個人不良“高燒”難退
在業績承壓的同時,資產質量恰似一把關鍵的破冰斧。
2025年上半年,浙商銀行交出了一份“喜憂交織”的風控成績單。半年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浙商銀行不良率進一步微降至1.36%,相比2024年末1.38%,有所改善但部分領域的結構性風險仍值得關注。
上半年,浙商銀行個人貸款成為資產質量中的“薄弱環節”。報告期內,個人貸款不良金額達91.91億元,較2024年末增加6.93億元,不良率也從1.78%攀升至1.97%。
拉長周期來看,wind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浙商銀行個人貸款不良規模從24.85億元一路震蕩攀升至84.98億元,2025年上半年該行個人貸款不良規模再創新高。
作為衡量潛在不良的“前瞻指標”,個人不良持續承壓的同時,關注類貸款也呈現上升勢頭,上半年末余額為470.37億元,較2024年末增加25.49億元。
此外,浙商銀行風險抵御能力出現一定程度弱化,上半年該行撥備覆蓋率為169.78%,較2024年末下降8.89%,在10家上市股份制銀行中排名第8。
針對資產質量與信貸策略,行長助理侯波在業績說明中指出,浙商銀行正主動優化資產久期結構。上半年通過增加銀團并購貸款、制造業項目貸款等中長期資產配置,貸款平均期限較去年延長兩個月。
同時,浙商銀行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導向,加大對“五篇大文章”相關領域的信貸投放。上半年,綠色貸款余額2623億元,較年初增長10.31%;涉農貸款余額1856億元,增幅9.14%。相反,高風險領域的房地產公司貸款和網貸業務持續壓降,后者在去年大幅收縮的基礎上,上半年余額再降18%。
在風險處置方面,行長助理兼首席風險官潘華楓補充表示,上半年浙商銀行通過深挖存量不良資產價值、強化現金回收,實現不良貸款處置237.20億元,同比增加11.63%,且現金回收占比接近40%,處置效率顯著提升。尤其在公司類房地產領域,通過加快存量風險出清,不良貸款率已由年初的1.55%降至半年末的0.86%。
整體來看,2025年上半年,浙商銀行主動調結構、精準排風險,加大綠色、涉農等政策鼓勵領域的中長期貸款投放,持續壓降高風險資產,提升現金清收與不良處置效率,顯示出務實、高效的風險出清能力。
對公資產質量改善顯示前期風控措施開始起效,但個人貸款風險的持續暴露以及撥備覆蓋水平的下降,也表明資產質量全面向好仍需時日。如何在穩住對公基本盤的同時,盡快遏制零售不良抬升勢頭,將是其下一步提升經營韌性的關鍵所在。
年內罰沒近4000萬,罰單背后的路徑依賴
相比于資產質量的喜憂參半,罰單方面浙商銀行面臨不小的壓力。
9月5日,浙商銀行因相關互聯網貸款等業務管理不審慎,被國家金融總局罰款1130.80萬元,相關責任人員譚飛被予以警告。
同日,浙商銀行北京分行因承兌業務調查、審查失職;商票保兌業務授信、交易背景審查失職,北京金融監管局罰款100萬元。
8月4日,浙商銀行溫州分行因“貸款‘三查’不到位、金融產品銷售行為不審慎”,被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溫州監管分局罰款135萬元。
7月15日,浙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蘭州分行因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等問題被甘肅金融監管局罰款140萬元。
7月9日,浙商銀行廣州分行因個人經營性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向關系人違規發放貸款,詢證函回函信息不實,被廣東金融監管局罰款160萬元。
1月7日,浙商銀行重慶分行因變相“存貸掛鉤”增加企業融資成本,貸款“三查”不到位,績效考核不符合監管要求、設置不合理存款考核要求,未將貼現業務納入統一授信管理,員工行為管理不到位被重慶金融監管局罰款170.00萬元。
同日,浙商銀行上海分行因小微企業劃型不準確、信貸業務不規范經營、資產池業務未納入統一授信管理、跨境貸款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貸款管理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貸款需求測算不到位、虛增存貸款、信用卡業務不審慎、票據業務貿易背景審查不嚴、同業存款計入一般性存款、貿易融資業務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違規開立保函、未按規定對質押資產確權登記、委托貸款委托人不合規、員工異常行為管理不到位,被上海金融監管局責令改正,并處罰款168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浙商銀行上海分行首次被罰。2023年12月28日,浙商銀行上海分行因采用不正當手段吸收存款、發放貸款被上海金融監管局罰沒合計1734.5萬元。時任浙商銀行上海分行行長顧清良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終身。
時隔僅一年有余,浙商銀行上海分行再領千萬級罰單,其處罰頻率之高、單筆金額之大,在銀行業內并不多見。這暴露出該分行仍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重業績、輕合規”的路徑依賴,合規管理未真正融入業務流程和企業文化內核。
當前,《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落地即將滿兩年,在“強監管、防風險”的政策背景下,合規經營絕非可有可無的“軟約束”,而是金融機構持續穩健發展的生命線。
不僅上海分行面臨壓力,浙商銀行全行也正迎來監管合規的大考。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9月21日,浙商銀行年內罰單總額已達3908.01萬元,較2024年全年的918.1萬元大幅上升,增幅超三倍。
通過對浙商銀行2025年以來罰單情況的分析,可以看出該行在合規管理與風險控制方面面臨嚴峻挑戰,整體呈現出以下特征:
一是罰單頻次高、金額大,合規漏洞呈系統性。上海分行在一年內連續兩次被處以千萬級罰單,且違規事由覆蓋存貸業務、貿易融資、跨境金融、員工行為管理等多個關鍵領域,表明問題并非局部或偶然,而是深嵌于業務流程與文化之中。
二是共性違規問題突出,反映內部治理存在缺陷。多家分行反復因“貸款三查不到位”“員工行為管理不審慎”“貿易背景審查不嚴”等問題受罰,說明合規建設未能有效貫通至分支機構。
三是監管態勢持續強化,合規成本急劇上升。在“強監管、防風險”的政策背景下,金融違規的懲罰力度顯著加大。高頻、高額罰單不僅帶來直接財務損失,更可能影響市場聲譽進而制約其長期穩健發展。
綜上,浙商銀行當前面臨的罰單壓力,實質是其內部治理與外部監管要求之間差距的顯性化。若不能從根本上重塑合規內控體系,推動風險文化深植,未來仍可能在金融嚴監管周期中持續承壓。
“善本金融”戰略將如何延續?
財聯社消息,7月10日,浙商銀行發布公告稱,董事長陸建強因到齡退休,辭去公司董事長、執行董事、董事會戰略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及 H 股授權代表等職務,離任自7月9日起生效,較原定任期提前兩年。同時,董事會決議由行長陳海強代為履行董事長職責,標志著該行正式迎來新一輪核心領導更迭。
陸建強期間提出“善本金融”理念,并以此為指導,推動該行逐步構建并完善了包括金融顧問制度、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模式、浙銀善標、善本信托、問責向善與員工向善在內的“六大支柱”體系。
盡管面臨一定的業績壓力,但在員工關懷方面,浙商銀行將“員工向善”理念得到了切實落地。根據第一財經的統計,在剔除國有大型商業銀行24家主要上市銀行中,浙商銀行上半年人均月薪達4.17萬元,排在統計的24家銀行第7位。
公開資料顯示,陳海強年僅50歲,早年曾任職于工商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及招商銀行,擁有跨多家大型金融機構的背景與經驗,積累了深厚的業務和風險管理經驗。
自2015年加入浙商銀行以來,陳海強先后擔任寧波分行行長、杭州分行行長、總行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等重要職務。2020年7月,陳海強正式獲聘為總行副行長,次年出任首席風險官并進入董事會擔任執行董事。
值得關注的是,就在陸建強辭任前兩天,即7月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剛剛核準了陳海強的行長任職資格,完成從首席風險官到行長、再代行董事長職責的快速跨越。
在短短兩天之內,浙商銀行先后迎來新行長資格獲批和新老董事長交接,順利完成關鍵崗位的平穩過渡。陳海強作為新一代領導力量,不僅代表著該行內部培養的高管獲得重用,也為浙商銀行注入了更為年輕化、專業化的治理活力。
外界普遍預期,具備風控背景與多機構歷練的陳海強將帶領浙商銀行進一步夯實資產質量、推進戰略轉型,開啟“穩健與創新并重”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如何在利潤增長、風險管理與內控合規之間尋求平衡點,考驗新任高管層的管理智慧與戰略定力。





“4連板”華軟科技回應 光刻膠相關產品收入占比低
金晟新能遞表港交所 中金公司和招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