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一哥對于中國休閑鹵制品行業的實錘食品巨頭絕味食品而言,是絕味苏州股票配资公司一個標志性的恥辱日。
這一天,財務徹底絕味食品股票簡稱前被冠以“ST”,造假這一在我國A股市場中象征著“特殊處理”的鹵味標簽。
此前,絕味食品已公告收到湖南證監局下發的一哥《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包括絕味公司及四名高管,實錘食品共計被監管部門處以罰款850萬元。絕味
這位鹵味巨頭的財務徹底“中年危機”比想象中更猛烈。
01
事件的造假導火索是絕味食品長達五年的財務數據虛假記載。
監管部門的鹵味《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提到,2017年至2021年期間,塌房絕味食品未確認加盟門店裝修業務收入,一哥導致各年度報告少計營業收入,占對應年度公開披露營業收入的苏州股票配资公司比例分別為5.48%、3.79%、2.20%、2.39%、1.64%。蜜妹算了下,加起來金額約7.24億元。
更為關鍵的是監管機構對責任人的認定。《告知書》明確提到: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戴文軍,“知悉公司實際管理加盟門店裝修業務,未對加盟門店裝修業務進行規范管理,未將其納入上市公司經營、核算體系”,并在相關年報上簽字,是“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
財務總監彭才剛與董秘彭剛毅作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同樣難辭其咎。這似乎意味這場虛減收入行為不存在“技術性失誤”,而更像是一場自上而下、蓄意為之的財務操縱?
絕味為什么要瞞報裝修收入?外界對此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絕味少報收入是為了平滑業績,減輕后續的增長壓力;二是裝修款通過一系列操作,最終流入了高管們的腰包。
具體原因不得而知,但可以明確的是,不管是隱瞞收入還是虛增收入,一樣都是財務造假,都是不可觸碰的紅線。
監管部門開出罰單的罰單顯示,對絕味食品責令改正、警告并處以400萬元罰款;對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戴文軍警告并罰款200萬元;對時任財務總監彭才剛、董事會秘書彭剛毅分別處以150萬元、100萬元罰款。
02
如果說財務造假是絕味食品治理層面的“內疾”,那么其近年來的業績表現則是基本面的“外患”。
即便不考慮此次財務重述的影響,絕味公開披露的財務數據也早已拉響了警報。
圖表來源|東方財富(特此感謝!)
如上圖,梳理絕味食品近年來的財務數據,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條令人不安的軌跡:
2022年,凈利潤驟跌76.06%,僅錄得2.35億元,營收為66.23億元,微增1.13%。當然這一年因為疫情原因可以理解。
2023年雖有所恢復,實現營收72.61億元,同比增9.94%。凈利潤3.44億元,同比增46.63%,但離2021年的9.81億元凈利潤仍相差甚遠。
2024年,危機全面爆發。營業收入下滑13.84%為62.57億元,凈利潤下滑34.04%,僅為2.27億元。
2025年,頹勢仍在延續:上半年營收28.2 億,比去年少15.6%;凈利潤只剩1.75億,大跌40.7%;扣非凈利潤更是直接砍半,跌幅達52.6%。
這一系列數據顯示,絕味食品的盈利能力正在被嚴重侵蝕。即便前期其仍試圖通過開設新店維持收入規模的表象增長,但利潤“含金量”已大幅縮水。
直到2024年開始,營收、利潤出現雙降。
在蜜妹看來,除了大環境的原因外,于絕味食品自身而言,主要還有三大問題的疊加:原材料成本(如鴨副產品、辣椒等)的持續上漲、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的價格戰與營銷費用激增,以及龐大加盟體系下管理效率的邊際遞減。
03
這里蜜妹想重點說說第三點。
絕味食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加盟模式的快速復制能力。截至2025年6月,公司通過“加委會”體系管理116個戰區委、3000余家加盟商,形成“三會治理”結構。
然而,正是這種高度分散、依賴加盟商的模式,成為財務合規的隱患地帶。
裝修收入隱匿本質是加盟體系內“體外循環”的典型表現。加盟商與總部之間的資金往來、服務交易若未完全納入上市公司體系,極易形成財務黑洞。
戴文軍作為實控人兼董事長,直接參與加盟體系管理,卻未能將裝修業務合規入賬,反映出公司“業務思維”凌駕于“合規思維”之上。
新《證券法》實施后,監管部門對信披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顯著加大,絕味食品此次被罰850萬元(公司+責任人)雖未達頂格,但ST處理將對再融資、品牌形象產生長期影響。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絕味食品正站在一個關鍵的戰略十字路口。在蜜妹看來,或許只有一場徹底的治理革命,才能換來真正意義上的“重生”。
首先,絕味需要對內控流程進行根本性重塑,確保所有業務和資金往來都在陽光下運行;
其次,必須重新審視其增長模式。目前“開店”驅動的增長已顯疲態,未來的重心必須轉向提升“單店效益”和“品牌價值”。這意味著需要加大產品創新力度,擺脫對經典鴨脖等大單品的過度依賴。
最后,必須重建品牌與消費者、加盟商的關系。財務造假傷害最深的是品牌信譽。絕味需要以極其坦誠和謙卑的態度與公眾溝通,通過實際行動證明其改過自新的誠意。對于加盟商,則需要建立更加公平、透明、共贏的合作關系,從“管理者”向“服務者”轉變。
唯有如此,絕味或能真正“絕處逢生”。
本文未注明圖表均來自公開披露,特此說明和感謝!文章僅供討論分析,不構成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系閨蜜財經創作,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獲取授權。另,授權轉載時還請在文初注明出處和作者,謝謝!








電子行業半年報:超七成公司盈利 寒武紀、士蘭微等扭虧為盈
對話花叢冷眼:逃頂2015股災,32年A股活化石的生存指南
見證歷史!市值超貴州茅臺 摩根大通:該巨頭A股股價全球同類中最便宜
下周一見分曉!北交所翻倍牛股定增并購進入“沖刺階段”!
頭部主機廠訂單激增 低空經濟產業投資價值凸顯